高一高考调研历史答案

2010年历史高考调研(一)答案

2010年海口市高考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说明

一、选择题

1—5 ADBBB 6—10 BCDAC 11—15 BCCDC 16—20 DCACB 21—25 DACDD

二、主观题

26.(11分)答案要点:

(1)保留了野蛮的习惯法内容(原始落后);维护债务奴隶主利益。(3分)

(2)体现了以法治国的重要性与严格执法的思想。(2分)

(3)①罗马法是为了调和贵族与平民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②韩非子是为了结束纷争无序状态,以建立专制的中央集权;③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是为了限制君权,反对君主专制,实行“天下为主君为客”。(6分)

27.(11分)答案要点:

(1)民国建立,民族意识进一步觉醒;“人民外交”的兴起;外国列强损害中国利益,而政府软弱妥协,激起国人愤慨。(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反对盲目排日情绪;认为国人要做的是研究和学习外国强大的办法。(2分)

(3)评价:

其观点的合理性:民众把国家的外交失利完全发泄到外交官员身上是不对的;在外交上是要有妥协的;绝对的“人民外交”是危险的,要因势利导,要理性。(3分,只要答上两点即可,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其观点不合理性:完全反对人民外交是不对的,因为“人民外交”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捍卫民族利益和尊严;人民外交体现了国家主权属于人民的理念。(3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28. (12分)答案要点:

(1)存在问题:弱势群体生活缺乏必要保障;缺乏适当的政治诉求渠道。不利影响:劳动人民购买力下降,影响供求平衡。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分化严重。(4分)

(2)德日法西斯体制或斯大林模式。规定最高工时与最低工资;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重申工人权利,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举办公共工程帮助人民就业,进行大规模救济。(5分)

(3)国际背景: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具体内涵:各国应增强合作意识与责任意识。(3分)

29. (8分)

(1)相同点:

A 性质:都属于地主阶级自上而的改良自救运动。

B 背景:都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发生的。

C 内容:都涉及军事、经济、文教等方面。

D 结果: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都归于失败。

E 意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5分)

(2)不同点:内忧外患的程度不同;历时长短不一;内容不尽相同,洋务运动没有涉及政治方面的改革,清末“新政”中有政治方面的内容;效果也有所不同。(3分) 历史试题答案 第1页(共2页)

30.(8分)

(1)理由:法国启蒙运动的兴起为资本主义提供政治构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扫荡了封建势力,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4分)

(2)雅各宾派的恐怖政策,葬送了立法议会等革命成果;大革命时期内外战争频繁,政局动荡,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开展;大革命时期保护小农经济的措施,使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缺乏市场和劳动力;城市化进程缓慢;金融资本不能推动法国工业的发展。(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1.(8分)

(1)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中国东北;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6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法西斯的侵略已给世界造成严重的危害。(2分,举出任意两点即可得2分)

(2)①是对上个世纪30年代,世界大国与国联面对法西斯疯狂侵略时的反应的谴责与质问。可用如下史实加以说明:国联(李顿调查团)对日本侵略中国东北没有作为;英法对意大利入侵采取“不干涉政策”,美国则宣布实施“中立法案”;1938年的慕尼黑阴谋和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4分)

②是对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暴行的谴责。(1分)

③是对如何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的忧虑。(1分)

32.(8分)

(1)相同点:他们都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不恋权位,具有广阔的胸襟。给后人树立了民主的楷模。(2分)

(2)不同点:华盛顿第二任总统即将期满,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制度已在美国建立,国内政治局势已初步稳定;华盛顿的激流勇退有利于美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确立了总统任期不过两届的良好民主传统。孙中山刚当上临时大总统,国内局势还十分动荡,孙中山迫于各种压力,又为袁世凯所迷惑;孙中山辞职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成果,中国民主之路严重受阻,民主共和有名无实。(6分)

33.(8分)

(1)《圣经》(1分)

(2)不能。理由:孤证不立,孤证可以证“实”,亦可证“伪”,对于历史现象的判断需要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文献资料多半是人们在事后整理的,往往加入了人们的主观判断与解释,通常不如实物资料可信。(简言之,一为孤证,二为文献资料。其他言之成理说法也可。)(3分)

(3)前者:基督教处于早期的发展阶段,在罗马帝国取得合法地位并成为国教,信徒人数增加,在欧亚大陆广为流传。后者:基督教处于危机或变革时期,“文艺复兴运动”打破其思想束缚,基督教会的权力、威信和影响急剧下降,新的教派不断涌现。(4分)

34. (8分)

(1)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4分)

(2)要求结合文化遗产的三项评审标准,具体项目具体分析。标准:①阐述申报项目的自身价值;②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保护该遗产的自觉性和积极性;③该遗产项目环境的协调和对不协调状况的克服程度。(写出两方面,说理充分,即可得4分)

历史试题答案 第2页(共2页)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试.历史答案

海口市2014年高考调研测试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A 2.C 3.D 4.C 5.A 6.C 7.D 8.B 9.A 10.B 11.B 12.D 13.B 14.B 15.C 16.B

17.A 18.D 19.C 20.C 21.C 22.B 23.B 24.A 25.C

26. (1)皇权专制强化问题;中央行政效率提高问题;官员的选拔和监察问题;中央集权加强问题;阶级矛盾尖锐问题。(6分)

(2)典型举措:略。(7分)

提示:能就第(1)问的回答,列举典型史实对应回答说明即可,但所列史实不得重复。 如:皇权专制强化问题——废丞相,设内阁;军机处的设立等。

中央行政效率提高问题——三省六部制的形成等。

官员的选拔和监察问题——科举制的形成、发展等。

……

27.(1)内涵:自由精神;平等精神;守信精神面貌;权利至上精神;法治精神;人民主权思想; 等等。(6分)

(2)影响:卢梭把契约精神运用于政治领域,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主权在民”思想。否定了封建王权的合法性,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并直接影响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7分)

28.(1)从“平均主义”到“致富光荣”,再到“共同富裕”的转变。(6分)

(2)20世纪60年代以来,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逐步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1992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时期;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6分)

29. (1)主要内容:推崇儒学;肯定学校教化、育人作用;密切学校教育与科举间的关系;中央与地方教育并重;禁止学生议政,强调服从。(6分)

(2)影响:明朝完善了全国的学校教育网络;推动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通过学校教育加强了对社会的思想控制。(6分)

30. (1)民主思想:平等与天赋人权思想、主权在民思想、人民革命权利理论。(4分) 理论来源:洛克的天赋人权学说;卢梭的人民主权说和社会契约论。(4分)

(2)确定了民主共和的原则,奠定了美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启迪了美国民众的民主思想,激发了美国民众的参政热情,推动了美国民主发展的历程。(4分)

31. (1)因素:国家的统一;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推行军国主义;民族主义高涨。(6分)

(2)影响:改变了欧洲国家间的力量对比;对外扩张的加剧,激化了与老牌殖民国家间的矛盾;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6分)

32. (1)特点:体现“中体西用”观、革新与守旧并举。(2分)理由:通过学习西洋文化来维护清王朝统治;既主张接受西洋文化,又希望恢复我国固有美德(或旧礼教)。(4分)

(2)用意: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正确对待中西文化。(4分)历史观:历史是延续的,存在传承,不能割裂。(2分)

33. (1)是我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是全国道教文化中心之一。(6分)

(2)风光绮丽,环境清幽,是炼丹修道的理想之地;其特殊地貌特征符合道教“天人合一”和“阴阳调和”理念。(6分)

【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 第1页 共1页】 ·14-02-128C ·

2012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答案

2012届高三联合调研考试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共75分)

1——10 B D A C B C B B A C

11——20 D B D D C D B D D D

21——30 B B C B D D A D A A

二、非选择题(共75分)

36.城市——现代社会的胚细胞 (10分)

(1)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的“自由市”是如何出现的?(2分)

思考点:第一、11世纪开始,生产力提高和商品经济发展,城市再度兴起。(1分)第二、为维护自身利益,城市通过武装斗争和金钱赎买,摆脱封建主队城市的控制而赢得自治。(1分)

(2)中世纪西欧兴起的城市与同一时期的中国城市相比,有哪些明显的差别?(2分)从材料看,产生这种差别的关键根源何在?(2分)

思考点:第一问:从城市的自治,市政权力机构,市民阶层,城市与地方、中央的关系等角度比较。(只要有两个角度即可满分)第二问:西欧中世纪长期处于封建割据、小国林立的状态之下;而中国则长期处于大一统帝国和中央集权体制之下。(2分。如果从东、西方经济类型、思想观念等角度回答,只能酌情给1分)

(3)如何理解西欧城市运动“标志着中世纪时代的消失和近代的开端”的论断?(4分)

思考点:从城市兴起后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和后来的资本主义萌芽;王权结盟,促进等级君主制形成,逐渐削弱教会权力,瓦解二元政治结构;推动大学产生,繁荣文化事业,促进文艺复兴;市民阶层的发展与壮大,成为西欧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等角度加以分析。(以上4个角度,回答出2个角度即可满分)

37、(10分)

(1)困境:文字记载少;遗存片段而零散。

条件:疑古思辨的推动;学者对夏朝遗存位置的预测;借鉴新的史学方法(传说材料与考古实物相

印证,借用西方现代科学方法)。 (5分)

(2)特点:文化遗存丰富(遗迹、遗物和墓葬等);有一定经济、政治管理水平。(2分)

(3)定论:二里头遗址用事实证明了夏朝的真实存在。

争论:二里头遗址与夏文明的时期、范围是否完全吻合等。

方法: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3分)

38、⑴原因:①北方时有战乱,南宋政治统治相对稳定;②经济重心南移,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③手工业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造船技术和指南针等科技用于航海;④政府的支持,提倡海外贸易,设置市舶司等机构;⑤西夏兴起,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受堵;⑥与周边国家有相对稳固的睦邻友好关系,等等。(任答其中4点得4分)

(2)①丝绸之路扩大了中华文明圈,把中国的儒家等思想带到亚洲诸多国家;②丝绸之路传播了其他国家的文明,如佛教和佛教艺术;③丝绸之路把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对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起了推动作用;④丝绸之路是古代人民和平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它对古代文明的进步

和近代文明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39.10分(1)内涵: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摸仿(1分)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目的是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2分)

(2)理解:维新运动作为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康有为希望通过创立孔教,把儒家思想由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改造为资产阶级变法的思想基础。(或:改造儒家思想为资产阶级变法服务。)(3分)

(3)孔子死后,经秦始皇打击和汉武帝“独尊”,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2分)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猛烈抨击。(2分)

40、 关于国际安全的思考(12分)

(1)美苏冷战或美苏争霸 (1分);一战后,英法美主导的国际会议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安排。英法主导成立国际联盟,开始国际组织协调。(2分)二战后期,大国主持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和雅尔塔会议,讨论确立了战后体系政治和经济体制——雅尔塔体制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成立联合国、关贸总协定等,加强国际协调与合作。(2分)

评分标准:二战后要同时涉及政治与经济协调两个方面。

(2)欧洲作为世界霸主在二战后严重衰落,受制于美国。美苏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逐渐成为世界事物的主导因素。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制度的冲突。二战后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结束,美苏大国利益利益冲突逐渐显现。二战后世界人民对于长期和平的渴求和核武器的威胁,使得大国之间没有发动大规模的热战冲突。(3分)

(3)观点:进步或落后

理由:进步——相对于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来说,大国之间冲突没有采取大规模热战,而主要采取政治上的对峙和军事上的威慑,使世界长期保持了和平的状态。

落后——二战后,世界格局发展总体趋向于国际协调和合作发展。但是美苏冷战对峙却导致两大阵营的长期对峙与分裂。雅尔塔体制与联合国的确立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都说明了国际合作与协调发展。而美苏冷战采取了多方面的对峙。

评分标准:明确的观点和理由为4分。只论述一种观点即可。理由陈述时一定要涉及到国际关系的分析和美苏冷战的内容、影响。

41、(1)特点:主权在民、直接选举(抽签选举) 、轮番而治。(2分)

理解:抽签选举方式产生国家公职人员难以保证真正治国人才掌握国家政权,容易导致庸才误国;(2分)

(2)制定1787年宪法,实施中央地方分权的联邦制,在广阔的地域上建立了新型共和国;实行代议制民主形式(或民主原则);建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通过分权制衡维护和保障民主。(4分)

(3)观点:孙中山认识到中国的民情、风俗与欧美不同。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不能完全仿效欧美。(2分)

(4)本题采用分层评价:

第一层次:没有运用材料直接得出结论。(0—2分)

第二层次:能利用材料,得出简单的结论。(3—5分)

第三层次:能利用多个材料,从一个角度进行论述。(6—9分)

第四层次:充分利用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论述。(10—13分)

第五层次:充分利用材料,综合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充分论证。(14—15分)

基本观点:人类社会的民主政治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走向完善的;民主政治的实施必须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同阶段的民主有其进步意义和不足。

2014衡水金考卷高一二调历史答案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二调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54每小题2分)

1—10 CCDCB DDAAB 11—20 CBCCD BDCDB 21—30 DCCBD DBDCC 31—40 CBCAC CBCAA 41—50 DBADA CCDCC 51—54 BDAD 二. 主观题(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5题10分,第56题12分,共22分) 55题(10分)

(1)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其他人不得使用;(2分)

反映了封建君权至高无上。(2分)

(2)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疆域的拓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 延续。(任意三点得6分)

56题(12分)

(1)相同点:二人对太平天国运动都给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其革命意义;(2分)

不同点:范文澜侧重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意义,称其为“反封建革命”;简又文侧重太平天国反满清恢复汉人统治的意义, 称其为“种族革命”。(4分)

(2)不同之处:陈旭麓先生肯定“民国”,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否定“民国”,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 失败是必然的。(6分, 若只答肯定和否定,无适当解释给2分)

2014~201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历史二调考试答案

一.选择题(1—30每小题1分,31-54每小题2分)

1—10 CCACB DDCAB 11—20 CACCD BDCDB 21—30 DCDBD DBDCC 31—40 CBCBC CBAAA 41—50 DBCDA CCDCC 51—54 BCAD 二. 主观题(本卷共2小题,其中第55题10分,第56题12分,共22分) 55题(10分)

(1)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独享,其他人不得使用;(2分)

反映了封建君权至高无上。(2分)

(2)作用: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疆域的拓展;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 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 延续。(任意三点得6分)

56题(12分)

(1)相同点:二人对太平天国运动都给予高度的评价,肯定其革命意义;(2分)

不同点:范文澜侧重太平天国的反封建意义,称其为“反封建革命”;简又文侧重太平天国反满清恢复汉人统治的意义, 称其为“种族革命”。(4分)

(2)不同之处:陈旭麓先生肯定“民国”,认为“民国”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否定“民国”,认为“民国”在中国缺乏根基, 失败是必然的。(6分, 若只答肯定和否定,无适当解释给2分)

【高考调研】高三历史总复习:全套作业(3)(含答案解析)

课时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4·昆明一中模拟卷)下图两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反映了 ( )

A. 统治阶级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

B. 东西方国家不同文化传统的影响

C. 东西方国家不同经济生活方式的影响

D. 东西方国家不同政治模式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以上两种建筑物风格特点分别是封闭、开放。建筑物风格不同反映了两个地区之间文化、经济、政治模式不同。经济决定政治、思想文化,故选C 项。

2. (2014·南昌一中模拟卷)美国人迪耶·萨迪奇在其著作中这样写道:“雅典人通常在雅典卫城西面的普尼克斯山半圆形的山坡上集会。„„在公元前5世纪的时候,普尼克斯山被设计成一个半圆形的砖石建筑„„它的形状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据此,可以做出的合理推断是,这一建筑风格 ( )

A. 是为了突出发言者的权威 B. 是为了方便与会者参政

C. 仅仅是为了进行戏剧表演 D. 说明了奴隶主专政的实质

答案 B

解析 由题干材料可以看出这一建筑最主要特点是“确保了每一个参加者不仅能看到发言的人,也可以看到其他出席的人”,而结合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可知其目的是为了便于让与会者参政,故选B 项。

3. (2014·咸阳市模拟卷)“希腊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此观点主要说明希腊城邦 ( )

A. 对国家统一的促进作用 B. 各自为政的政治特征

C. 彼此间缺乏必要的经济联系 D. 没有形成统一的文化信仰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主要说明了希腊城邦都是“单细胞”的,这体现了城邦政治中各自为政的特征,故选B 项;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4. (2014·信阳市模拟卷)雅典的知识分子对雅典的民主观念发起了精心谋划的攻击,说雅典政治是一种阶级政府,形成了穷人对富人的暴政。在梭伦改革中最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

A. 财产等级制度 B. 公民大会

C. 四百人议事会 D. 公民陪审法庭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的“穷人对富人的暴政”说明平民在国家政治中拥有较高的地位与较多的权利,梭伦改革使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各等级公民均可参加,从而保证平民的权利,故选B 项。

5. (2014·新余一中模拟卷)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写道:“帮派斗争在进行着;贵族想夺回他们以前的特权,并在短时期内占了上风,直到克利斯提尼革命(公元前509年)最终把他们推翻,但与之同时也推翻了氏族制度的最后残余。”下列各项中对旧氏族制度的“最后残余”打击最大的是( )

A. 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

B. 设立五百人议事会

C. 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力

D. 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 A

解析 氏族制度的一大特点是以血缘亲属关系为纽带,再结合材料中的“贵族”“特权”可知,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建立地区部落是对旧氏族制度的重大打击。故选A 项。

6. (2014·高考密码原创卷)雅典十将军职位可以连选连任,这在雅典民主政治中留下了一个明显的漏洞。“漏洞”是指 ( )

A. 很容易形成少数人的集权,在实际上控制政府

B. 公民中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无法表达自己的意志

C. 奴隶主贵族完全控制国家政权,形成专制政府

D. 工商业奴隶主可以操纵国家的内外政策

答案 A

解析 十将军属于少数,而且可以连选连任,这就会导致少数人集权,故选A 项。

7. (2014·湘潭一中模拟卷)《十二铜表法》规定:“如被告因疾病或年老不能出庭,原告应提供交通工具,但除自愿外,不必用有篷盖的车辆。„„如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同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这表明罗马法 ( )

A. 实质是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B. 维护老人、贫民等弱势群体利益

C. 条例粗疏有很大的伸缩性 D. 力求详备,追求司法公正

答案 D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 项反映材料部分内容,但不能解释对富人保证人的规定;材料对遇到的诉讼情况想的很周全,“粗疏”错误,C 项排除;材料的规定体现了罗马法力求详尽规定各种情况,求得司法公正的法律精神,故选D 项。

8. (2014·亳州一中模拟卷)“对于受压制的平民来说,它不仅在书面上予以他们以安全感,而且全面保障他们反对贵族法官在刑事判决方面滥用职权”。上述材料应出自 ( )

A. 《权利法案》 B. 《十二铜表法》

C. 《1787年宪法》 D. 《德意志帝国宪法》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中“受压制的平民”是指平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在书面上”是指从法律上明文规定,即成文法,“反对贵族„„滥用职权”即打破习惯法贵族随意解释法律损害平民利益的特权,所以该法律应该是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故选B 项。

9. (2014·济宁市模拟卷)“假如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不止欠了一个人的钱,原告们可以一起将债务人肢解,以此来平衡自己的损失”。对此项内容的解读不正确的是,罗马法 ( )

A. 以保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为核心内容

B. 体现了古罗马奴隶制的残酷性

C. 保留了许多原始的陈规陋习

D. 只针对奴隶而不针对罗马公民

答案 D

解析 罗马法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不会与他人发生债务纠纷,此规定主要是针对贵族和平民。故选D 项。

10. (2014·吉林市模拟卷)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三洲,但帝国的行政人员很少。公元1世纪初只有百人左右,这百人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 ( )

A. 精简机构后提高行政效率 B. 万民法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C. 公民法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D. 帝国强大的军队提供了统治保障

答案 C

解析 治理国家很好,说明政府机关行政效率极高,这就说明是公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已经成为了公民的自觉行动。再从材料中“罗马帝国横跨欧亚非”“公元1世纪初”这些信息表明应选C 项。

11. (2014·兖州一中模拟卷)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罗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 )

A. 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B. 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

C. 由公民法到万民法体现了维护国家整体的精神

D.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

答案 C

解析 联系材料中的标准,“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A 项,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B 项,十二铜表法是统治者自觉维护公民利益的表现;D 项,经过不断发展完善罗马法基本实现了国民平等,以上都是错误的,因为罗马法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也未实现国民平等。故选C 项。

12. (2014·南阳市模拟卷)《罗马法》中关于私法的一条基本原则是“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这说明,罗马私法 ( )

A. 旨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B. 保护罗马全体公民的私有财产

C. 适应了罗马帝国的体制 D. 体现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体现了对个体利益的保护,故选D 项。

二、材料分析题

13. (2014·金考卷名校名师原创题)(3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希腊的另一个著名的城邦雅典,最初并无成文法,仅有习惯法,雅典的平民极力要求制定新的法律来限制贵族的特权,以确保自己的利益。于是成文法应运而生。经过政府和民众的长期努力,雅典开始进入法律“统治”的时期。自此,法治的意识在希腊人的思想中形成,他们关注法律的权威,强调执政民众对法律的服从,并萌发了要用法律来建构政治秩序的愿望。

——摘自张梁《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材料二 在西塞罗之后,罗马共和国为庞大的罗马帝国所取代,帝国的大权都集于皇帝一身,皇帝的意志不许违抗。在这种情况下,法律的权威被皇帝自身的权威所掩盖,但法治的某些

思想或观念并没有因为共和国的法治被破坏而彻底摧毁,还是继续残存在帝国之中。一些开明的皇帝不认为法律是他们手中的一根权杖,而把它看成治国的有力凭据。特别是在东罗马帝国取代西罗马帝国之后,帝国的皇帝们更加认识到,要实现帝国的辉煌,只有两样法宝,一是武力,二是法律。这样,法治的观念便一直得以延续。《查士丁尼法典》的出现,对推行法治起了重要作用。

——摘自张梁《浅谈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法治理念的转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希腊人“法治”意识的思想核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意识形成的条件。(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罗马帝国与古雅典“法治”观念的异同。(12分)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古希腊、罗马的法律对人类文明的贡献。(8分)

答案 (1)法律至上,以法治国。(4分)条件: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政治上平民为限制贵族特权不断斗争,梭伦、伯利克里等推行的改革,雅典民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等;思想上人文精神形成等。(8分)

(2)相同点:都强调法律的权威,用法治维持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注重法律条文的规范和完善,都服务于统治阶级。(6分,答出3点即可)不同点:古雅典的法治观念建立在民主制度的基础之上,罗马帝国的法治则服务于君主专制;古雅典强调法律权威,执政民众一律服从,罗马帝国法律权威则为皇帝权威掩盖;古雅典法律属于公民法,罗马帝国法律则发展为万民法;古雅典处于“法律”统治之下,罗马帝国则依靠武力和法律两个法宝。(6分,答出3点即可)

(3)贡献: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发展,促使古希腊、罗马创造了灿烂物质和精神文明。其法治精神和原则,成为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推动了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工业文明社会。(8分)

14. (2014·郑州一中模拟卷)(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马人最早的法律是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制定的《十二铜表法》,是一部简单、保守、代表农业民族的成文法。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遇上这种情况,适用什么法律呢?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公元528年,查士丁尼任命法学家特里波尼阿努斯组成一个十人委员会,负责领导法典的编纂工作,清理以往皇帝颁布的法令,删除其中矛盾和过时的部分,并按时间顺序把所剩部分汇编成册。该法典于529年正式颁布生效,是为《查士丁尼法律汇编》。凡未经辑入的敕令,一概失效。此后,查士丁尼又命令手下编订了《法学总论》《法学汇编》和《新敕令》三部法典。历史上一般把它们统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十二铜表法》制定的原因。罗马人怎样解决“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可能被没收”的问题?(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历史地位。(6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十二铜表法》和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同点。(6分)

答案 (1)原因:在制定《十二铜表法》之前,罗马没有成文法,罗马贵族按习惯法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损害平民的利益,引起平民的强烈不满和不断斗争,矛盾尖锐。(4分)罗马统治者制定万民法,承认罗马帝国内各省上层阶级的公民权,对无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并对他们的财产予以保护。(2分)

(2)《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是世界上内容丰富、体系完备

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对近现代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

(3)都是罗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都对维护当时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分)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