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发展

一:现在物流企业的发展方向

~~ 随着网络的普及现在很多物流从业人员开始利用网络来查找和发布自己想要的信息,所以现在很多像~~东亨物流指南 ~~一样的物流网站迅速崛起并飞速的发展,所以现在物流企业的发展一般都走向第三方,主要对车源信息和货源信息进行一个整合!

二:物流企业发展历程?

1949-1965年是初级发展阶段。1966-1977是停滞阶段,1978-1990起步发展阶段,1991至今是快速发展阶段。我国专业物流企业发展虽然快,但总体水平较低,企业规模小、实力弱、信用差、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低。还跟不上国外的。但是…发展空间是很大的

三:现代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现代物流对企业的作用

[大] [中] [小] 发布日期:2005-11-17 作者: 来源:

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点到消费地点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它构成了企业价值链的基础活动,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许多生产企业在加强技术开发和推进全面质量管理的同时,已经把寻求成本优势和价值优势的目光转向生产前后的物流领域。

1.现代物流是生产流通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

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的企业大多把追求利润的竞争焦点放在生产领域,千方百计降低物资资源消耗获取“企业的第一利润源泉”,千方百计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企业的第二利润源泉”。然而,生产领域的这两个“利润源泉”,都要受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和生产工艺日趋程序化、规范化的新情况下,技术趋同性的增强使这两个“利润源泉”基本无“泉”可挖。

进入80年代,面对全球激烈的市场竞争挑战,人们开始把探寻利润的目光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惊奇地发现创造物流价值的成本相当高昂,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浪费仍然十分突出。再加上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制度创新等因素,自80年代以后,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的物流,就自然成为市场竞争的一个新焦点,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物流因其贯穿了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所以合理、高效的物流能够通过对企业的整个生产和流通结构的协调与完善带来巨大的利润。

对第三个利润源理论的最初认识基于两个前提条件:

第一,物流是可以完全从流通过程中分化出来的。物流自成一个独立运行的体系,有本身的目标和管理,因而能对其进行独立的总体核算;

第二,物流和其他独立的经营活动一样,它不是总体的成本构成因素,而是单独

的盈利因素,物流可以成为“利润中心”型的独立系统。

物流成为第三个利润源要基于两个自身能力:

第一,物流在整个企业战略中,对企业营销活动的成本发生重要影响,物流是企

业成本的重要的产生点。因而,通过物流合理化、现代化等一系列活动降低成本,支持保障营销和采购等活动。所以,物流既是指主要成本的产生点,又是指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述。成本和利润是相关的,物流作为主体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直接和间接的利润,是形成企业经营利润的主要活动。

第二,物流活动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为企业减少了消耗、降低了成本或增

加了利润,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高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通过物流的服务保障,企业以其整体能力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已成为众多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商战利器。

2.现代物流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近年来,企业的经营理念在从“生产导向”过渡到“顾客导向”之后,迅速转为“为顾客创造价值”。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时代,价值不仅意味着是有形的金钱,还意味着是无形的、可以感知的利益,这是当前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新规则。

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指出,企业竞争的成功只能通过成本优势或价值优势来取得。一个既无成本优势又无价值优势的企业只能属于前途渺茫的企业,必将走向衰亡。但是,企业只做到最低成本,还只是一个成本领先者,就不得不与对手在价格上展开单一的竞争,这种价格上的低级竞争会强化顾客对该产品只是一种普通商品的认识。而一个基于价值优......余下全文>>

四:物流行业未来发展前景和效益

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双重推动下,物流业正在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迅速转型并成为当前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资源整合和物流全过程优化是现代物流的最本质特征。

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认为,“十二五”期间中国第三产业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16%,2012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预计2015年将提升至47%,服务业未来三年的复埂增长率约12%。

而高端物流服务增速将可以达到25%以上的增长。供应链管理、专业第三方物流和冷链服务等高端业态将迎来快速发展期,考虑到物流行业整体增速可以达到10%,以及基础物流服务增速仅在7%左右,预计“十二五”期间高端物流服务将可以迎来年均25%左右的持续增长。

五:我国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现代物流业是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在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计划分配和运输体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近几年我国现代物流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经过建国5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建设,我国基本建成了由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组成的物流运输基础设施体系。2003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7.3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41%;公路里程达179.6万公里,比1978年增加102%,其中高速公路3万公里;内河航道里程12.2万公里。我国还建成了一批铁路、公路站场和货运枢纽、海运和内河港口、机场。2003年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深水泊位达到近600个。运输线路和作业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以发展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大批涌现。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在共用通信网的规模、技术层次、服务水平方面都发生了质的飞跃。2003年,电话用户总数达5.32亿户,其中固定电话2.63亿户,移动电话2.69亿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2部 百人。互联网上网人数达7950万人,上网计算机达到3089万台,网站总数达到59.6万个,互联网的应用逐步普及。

(二)现代物流技术逐步得到应用。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开始重视现代物流技术的应用,以订单为中心改造现有业务流程,在生产组织、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销售、配送和运输等方面实行一体化运作,降低库存,减少资金占用。商业企业则加快改制重组,发展连锁经营、统一配送和电子商务的步伐。

(三)专业化物流企业迅速发展。近几年来,通过改造传统国有运输、仓储企业,发展民营物流企业,积极引进外资物流企业,以及实现生产流通企业物流社会化等途径,专业化物流企业发展迅速并逐步形成了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经营模式和不同经营规模的专业物流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物流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水平提高。

(四)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逐步降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测算,2003梗中国全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4%,比1991年下降2.6个百分点,比1997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一批采用现代物流技术的工商企业物流成本降幅更大。

二、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物流发展较快,但还刚刚起步,总体发展水平仍然落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这其中的问题如不引起重视,就会影响我国物流业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

(一)市场需求基础限制。我国相当多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这种以自我服务为主的物流活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需求的产生和发展。在企业优化内部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企业内部物流活动逐步社会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社会化物流的潜在需求。但由于市场发育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继续沿用以往的物流方式。

(二)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缺陷。尽管我国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目前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余下全文>>

六:我国物流业发展趋势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我国的现代物流业发展很快,形势很好。“十五”期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0年的19.1%下降到2005年的18.5%,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16.8%。2006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进一步下降为18.3%,物流业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上升到17.1%。今年上半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同比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业占服务业全部增加值上升到17.9%。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表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务实推进物流业发展,制度和政策环境有较大改善

继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之后,今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指出,提升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全国现代物流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及其组成单位,都在研究出台支持物流业发展的具体政策。如国家发改委今年委托联合会进行物流产业政策体系和税收管理改革方面的研究;财政部正在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研究制定支持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商务部进行商业物流政策方面的研究;交通部积极引导,推动运输企业开展综合物流服务;国家开发银行正在委托我们做《关于开行支持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由国家税务总局确定的物流税收试点企业已有两批197户,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有了很大改善。

第二,物流市场进一步开放,竞争更加激烈

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市场进一步开放。外资企业借助其实力和管理优势,采取独资、合资和并购等多种形式加快业务整合和规模扩张,对我国物流业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石油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升高和在设施、设备、技术方面投入的增加,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大幅提高,平均利润率进一步降低。增值服务、业务创新成为企业竞争的新领域和新的利润增长点。

第三,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形成,供应服务能力有较大提高

经过近年来加速发展,我国多种所有制、多种运作模式和具有不同特色的物流企业群体逐步出现,并加速成长。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重点物流企业调查显示,2006年前50名物流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排名第50位的为3.5亿元,比2005年的第50位增加了1亿元。随着物流企业成长成熟,大企业做强做大,小企业做精做细,市场定位更加明确,出现了一批具有经营特色的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我国物流供应服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第四,企业物流分离外包速度加快,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

随着物流业发展,企业物流观念逐步由“小而全,大而全”向“主辅分离、服务外包”转变。据对重点制造企业的调查,2006年,销售物流外包以5%-10%速度增长,运输与仓储外包以10%-15%速度增长,运输业务委托第三方已占企业运输业务的67.1%。企业物流外包由简单的运输、仓储业务环节向增值服务和一体化物流模式延伸,制造业和物流业融合渗透,二产与三产联动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第五,港口物流加速发展,区域物流加强合作

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300万标准箱,双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次。上海港货物吞吐量4.6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171万标准箱,分别居世界第一和第三位。与此同时,区域物流合作出现跨区域、跨国、跨境趋势。珠三角与泛珠三角,长三角与泛长三角,天津滨海新区与环渤海地区,北部湾经济带,海峡西岸经济区等,物流合作开始加速。......余下全文>>

七:物流的发展现状

“十一五”特别是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来,我国物流业保持较快增长,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物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013年达到197.8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3.1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1.5%。物流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9万亿元,比2005年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1%,物流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6.6%提高到2013年的6.8%,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4.8%。物流业吸纳就业人数快速增加,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780万人增长到2013年的2890万人,年均增长6.2%,详见前瞻《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物流企业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化和管理现代化的物流企业。传统运输业、仓储业加速向现代物流业转型,制造业物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国际物流等领域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技术装备条件明显改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大多数物流企业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快速推进。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应用,装卸搬运、分拣包装、加工配送等专用物流装备和智能标签、跟踪追溯、路径优化等技术迅速推广。基础设施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1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0.3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1万公里;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435.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45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12.59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高等级航道1.02万公里;全国港口拥有万吨级及以上泊位2001个,其中沿海港口1607个、内河港口394个;全国民用运输机场193个。2012年全国营业性库房面积约13亿平方米,各种类型的物流园区754个。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国务院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并制定出台了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专项规划和配套措施。社会物流统计制度日趋完善,标准化工作有序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进一步加强,物流科技、学术理论研究及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入。总体上看,我国物流业已步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但是,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主要表现为:一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二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四是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秩序不够规范。已经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落实,一些地方针对物流企业的乱收费、乱罚款问题突出。信用体系建设滞后,物流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八:如何提高物流企业的盈利能力

如何让企业提高盈利能力?

企业经营的核心首先是生存、发展,最终要实现盈利,利润是衡量一个企业是否优秀的标准。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加剧和蔓延,,行业平均利润率水平将不断缩水,企业发展的机会和空间会越来越小,因此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打造出一个适合自己的盈利模式,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企业如何才能提高盈利能力,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企业的战略选择,即如何选择自己既具优势又有较好的市场空间的行业或项目,以避免低层次的重复建设而使自己陷入被动的恶性竞争之中;二是企业经营模式的调整与变革,或者说企业盈利模式的选择与建设。采用什么样的企业经营模式,不是一简单的形式,它关系到企业经营质量与经营能力的成长问题;三是企业组织架构的现代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可能使企业坐失发展的良机;四是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企业的竞争,说到底还是产品在说话,没有科技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就缺乏坚实的基础;五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企业的盈利能力归根到底,还是人才的作用,有好的营利模式而没有好的执行人才,那也是一句空话。人才是企业产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一个配套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市场基数率

,快消品企业必须把市场基数扩张做为企业能否实现销量目标、能否实现企业盈利的基础性核心指标,企业销量的增长点必须从纵向深度扩展转为横向延伸扩张。

二、盈亏平衡点销量

在行业平均利润率一定的前提下,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实现盈利,首先必须把握好盈亏平衡点,即控制好实现盈亏平衡的保本销售收入,它是企业实现盈利的基础。首先要确保每月销售量不得低于盈亏平衡点销量,严格控制费用的增长比例,使其低于收入的增长,并且不断扩大销售规模,才能使企业获得更大的盈利。

三、产品综合毛利率

企业要想获得利润,就要提高或达到一个最低的产品综合毛利率水平,这是实现盈利的前提。企业提高产品综合毛利率可采取的措施有如下三个:1、设法采用同价值、价格低的新原料或进行比价采购降低原料成本;2、不断研发具有高毛利的新产品来取代老产品;3、改进营销措施,强力推广高毛利产品,提高相对较高毛利率产品的销售比率,从而达到提高企业产品综合毛利率的目的。

四、产品结构率

可以采用通过对经销商的返利、促销政策及营销人员激励等政策措施,使产品结构向高毛利率的产品倾斜,从而达到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整个企业的产品综合毛利率的目标。

五、战略区域市场销售率

快消品企业销售费用中占比重较大的费用除促销费以外就是运输费用。企业要根据企业的营销战略规划,根据各区域市场对企业营业贡献额度进行分类

六、营业费用率

在销售过程中,营业用率是企业实现盈利的保障。中小面企要加强促销费用的管理,必须建立严格的控制指标,把计划投放到营销上的人力费、促销费、运输费、推广费等分解到每个销售区域,销售区域分解到每个市场,甚至每个业务员,做到每季、每月、每旬、每日的跟踪考核,才能保持企业正常的盈利水平。

七、人均销量投入产出率

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用经营的思想合理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一般来讲,月人均销量产出在20万元左右基本上属于正常水平,低于这个标准就需要企业管理人员认真考虑和研究,尽快拿出改善措施和方案提高人均销量产出比率,从而为企业实现盈利提供保障。

八、生产运营效率

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动荡,快消品企业整体生产运营体系能否高效运营也是企业实现盈利的保证。提高生产运营效率的前提就需在企业实施JIT(准时生产)生产,最大化实现存货零库存、质量零缺陷。就需要对企业供应链进行整合......余下全文>>

九:物流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物流管理科学是近一二十年以来在国外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它是管理科学的新的重要分支。随着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提高,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人们逐渐发现,企业在降低生产成本方面的竞争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产品质量的好坏也仅仅是一个企业能否进入市场参加竞争的敲门砖。这时,竞争的焦点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非生产领域,转向过去那些分散、孤立的,被视为辅助环节而不被重视的,诸如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领域。人们开始研究如何在这些领域里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创造第三个利润源泉。 物流管理从此从企业传统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学科范围。物流管理科学的诞生使得原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潜隐状态的物流系统显现出来,它揭示了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的内在联系,它的发展和日臻完善,是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的法宝。在西方国家,引起现代物流管理科学不断发展和完善,有以下几个直接的技术、经济和政策上的原因:(1)由于产品越来越趋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的多样性和小批量化决定了配送的复杂化;(2)制造业和营销业中JIT、快速响应、连续补货等技术的采用,引进了以时间为基本条件的物流服务,要求人们做到在库存、运输和生产、销售之间进行严格控制与协调,以使存货量能够降低到最低限度,改变传统上依赖于安全库存的物流战略;(3)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现代物流的发展。物流管理高度依赖对大量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为物流系统提供了一个分析问题、处理事务、进行评估和决策的支持处理功能。条形码技术、EDI、卫星通讯技术等信息技术在物流作业中广泛采用,大大提高了物流服务的水平和物流过程的透明度;(4)发达国家在运输领域广泛采取的放松管制政策,使运输市场的竞争空前激烈,以客户服务为中心的物流创新层出不穷。除了以上的原因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的外界市场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客户服务激增、时间性成为管理的焦点、以及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迫使企业越来越重视物流管理。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人们发现通过在生产过程中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的空间已经非常有限了,因此,企业开始把寻求成本优势和服务差别化优势的目光转向向生产前后延伸的物流领域,并开始在这一领域里实行全程质量管理。可以说,从世界范围看,在当今工商企业面临的诸多战略问题中,最具挑战的领域之一就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对物流活动诸要素的管理,包括运输、储存等环节的管理;对物流系统诸要素的管理,即对其中人、财、物、设备、方法和信息等六大要素的管理;对物流活动中具体职能的管理,主要包括物流计划、质量、技术、经济等职能的管理等。实施物流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尽可能最低的总成本条件下实现既定的客户服务水平,即寻求服务优势和成本优势的一种动态平衡,并由此创造企业在竞争中的战略优势。根据这个目标,物流管理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和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提供给客户。物流管理强调运用系统方法解决问题。现代物流通常被认为是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诸环节构成。各环节原本都有各自的功能、利益和观念。系统方法就是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技术,使各个环节共享总体信息,把所有环节作为一个一体化的系统来进行组织和管理,以使系统能够在尽可能低的总成本条件下,提供有竞争优势的客户服务。系统方法认为,系统的效益并不是它们各个局部环节效益的简单相加。系统方法意味着,对于出现的某一个方面的问题,要对全部的影响因......余下全文>>

扫一扫手机访问

发表评论